雄狮好看吗 雄狮有哪些看点 豆瓣评分影评如何(2)

影评

我承认,在今年的所有提名影片里,《雄狮》可能不是剧情上最出彩的一部,但是,它一定是最能温暖人心那部。

IMDB 8.0分,烂番茄86%的新鲜度,不仅拿下了6项奥斯卡提名(跟《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多),而且,也都是重磅奖项:最佳电影、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改编剧本。

这么看来,至少不是那么糟糕吧?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印度版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年幼的小萨罗(Saroo)在火车站与哥哥走失,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苦难之后,终于被来自澳大利亚的布莱利尔夫妇收养。然而,成年后的萨罗在一次聚会上被唤起了乡愁,决心寻亲的他最终通过谷歌地球找到了家乡,与亲生母亲团圆。

是的,剧情极为简单,但正是这样简单的剧情,在“寻亲”这样普世的母题之下,才让这部电影在影像上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而真实故事的加持,更让电影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在导演加斯·戴维斯(Garth Davis)和摄影指导格雷格·弗来瑟(Greig Fraser)镜头下,整个故事显得无比细腻,动人。

电影的开场,是一组美到令人窒息的俯拍空镜:从有着悬崖峭壁的碧蓝海岸线,穿过各式各样的民居和房屋,最终定格在了荒凉贫瘠的黄色山丘沟壑上。然后,饰演童年萨罗的小演员,在一个满是金黄色蝴蝶的山谷里,登场。

雄狮好看吗 雄狮有哪些看点 豆瓣评分影评如何

要说电影是营造视觉奇观的艺术,在开场这几分钟里,《雄狮》就已经做到了。

然而,这一组镜头的作用,绝不止展现视觉奇观这么简单。毕竟,这种“上帝视角”的镜头其实并不少见,而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卫星视角”这个词才更为贴切——因为,这就是通过谷歌地图观察地表的视角。

换句话说,这是萨罗整个寻亲过程的视角再现。

这是目前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实现的震撼。

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的前半段剧情也开始步入正轨。

为了补贴家用,懂事的小萨罗求着哥哥带他一起外出打工。然而,小萨罗终究是因为年纪太小而在车站睡去,醒来之后,哥哥早已不见踪影。

尽管哥哥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待在原地不动,但小小的萨罗还是忍不住开始寻找哥哥。在寻找个过程中,他无意中误上了一辆列车。

他在空荡荡地车厢里大声呼喊,奔跑,但却无人应答。

直到几天之后,他来到了距离家乡1800公里之外的加尔各答。

雄狮好看吗 雄狮有哪些看点 豆瓣评分影评如何

这里没有哥哥,没有妈妈,甚至,这里的人们都不说小萨罗说的印地语,而是孟加拉语。

于是,他爬上站台的柱子,竭尽全力地呼喊哥哥的名字,呼喊妈妈,没有人应答。勉强扒着售票窗口,说出家乡的名字想要搭上回家的列车,不仅没有人帮他,还被人群推搡、责骂。最终,他来到了一群流浪孩子的中间。然而就在观众以为小萨罗可以暂时安顿下来的时候,一群粗暴的人贩子就直接冲进人群开始抢孩子。

昏暗的隧道,晃动的镜头,快节奏的剪辑,把小萨罗的无助和不知所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的心紧紧地揪着。

逃脱人贩的小萨罗独自走在铁轨上,一个好心的女人来跟他说话,说印地语,带他回家,给她吃东西,喝饮料,还告诉他,会有好心人来带他去找妈妈。

而当「好心人」来的时候,镜头语言再次传达出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和情绪:

飘动的粉色窗帘,和好心人审视小萨罗的眼神,充满了情-色的意味。而轻轻抚摸着小萨罗脸庞的动作,看起来也十分令人不适。

当观众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导演直接戳破了谜底:

你做的很好,他就是我要找的

前一秒还是天使,下一秒就变成了恶魔。

还好,小萨罗又一次逃脱了。在街头流浪了一个多月后,小萨罗终于被送进了收容所。

然而,收容所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明明被人带出收容所就意味着被收养,有了新的家庭,然而,每一个被“请”出去的孩子,都显得那么的抗拒,不得不令人心生疑问。

联想一下刚刚「好心人」的举动,再看看那句「天亮之前带他回来」的台词,其实真-相已经不能更明晰了。

印度的儿童性-交易一直以来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而每年10万走失的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处罚措施的不到位,连执法部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用提那些试图从中谋取金钱利益的所谓“社会机构”了。

于是,观众刚刚差点就放下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揪心到甚至都忘记了,幸运的小萨罗最后是被澳大利亚夫妇收养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雄狮好看吗 雄狮有哪些看点 豆瓣评分影评如何

不得不说,导演在这一整段故事节奏的拿捏把控相当到位。观众一口气还没串匀,下一个戏剧点就接踵而至。直到「20年后」的字幕浮现,才让观众真正在情绪上稍微放松下来。

到了这里,也进入了影片较为拖沓和混乱的部分。导演试图同时处理「萨罗和养父母」、「萨罗和女友」,「萨罗和弟弟」以及「萨罗与自己」这四组矛盾。

但显然,在经历了前半段信息量巨大的故事占去影片一半的体量之后,电影已经没有时间去好好处理这四组矛盾了,毕竟,还有最后最重要的寻亲环节需要阐释。

所以,我们看到,成年后的萨罗突然就被聚会上的糖耳朵(萨罗小时候最喜欢的食物)唤起了乡愁,突然发了疯似的要找到自己的家,突然与女友和养母都无法好好相处,而又突然放弃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寻亲计划。

在画面上,大量萨罗记忆里的闪回让本来就已经复杂不清的叙事变得更加混乱。因此,这一段的情绪推动,基本依靠配乐来完成。

但所幸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的视觉元素,水塔,车站,布满沟壑的土地等等等等,对萨罗的境遇产生共情,不至于出戏。

直到,某天晚上,萨罗无意间再次点开谷歌地球,在一个他搜寻范围之外的地方,找到了童年记忆残片里那座熟悉的车站,那个他沉沉睡去之后,就再也没见到哥哥的火车站。

终于,在历经了二十几年的种种艰辛和困难之后,萨罗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了这里,电影也终于画完了一个完整的圆:从澳大利亚出发,来到印度,再跟着萨罗的步伐来到澳大利亚,最后,回归印度。

夕阳,桥洞,树林,小巷,一个又一个无比熟悉的场景,依次出现。而这些场景,导演早就在开场的时候以相反的顺序为我们呈现过了,因此,每一个场景的再现,我们都知道,萨罗离家更近了一步。

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才让电影显得饱满。而每一处触景生情,都有着炙热的情感温度。

电影的情感高-潮,自然是母-子相逢的段落。但对于我来说,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当萨罗得知心爱的哥哥早就离世的消息之后,来到了当年和哥哥打闹嬉戏的那段铁轨。

铁轨,是萨罗和哥哥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铁轨,是让萨罗和家人分离的祸首。

通过铁轨,萨罗在认出了家乡的位置。

还是铁轨,把与亲人离散多年的萨罗带回了家。

在暖色的夕阳中,成年的萨罗也看到了童年的哥哥和年幼的自己,一样还铁轨上嬉戏打闹。

而这,也画满了电影里最后一个圆。

我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这部电影,当影片结束开始出字幕的时候,我透过泪水浸透的余光瞥见,坐在我隔壁座位的壮壮的白人大叔,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泪。

这的确是一部太打动人的电影。

不论是电影的细节设置还是情绪铺陈,都直戳观众泪点。而电影所关注的主题,印度的儿童拐卖和非法性-交易问题,但却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煽情和批判,恰如其分。

说到这里,很自然的,我想起了一部同样讲述拐卖儿童主题的国产片,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

同样也是走失儿童的故事,同样也是让人揪心的情节,同样也是偏克制的表达。

但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视角的选择。

《亲爱的》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着力点是在亲生父母寻子和所谓「养母」的矛盾上,更多的时候,是让人对人贩恨得咬牙切齿。

而《雄狮》则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小萨罗的一路历险中,再牵出社会现状、法制漏洞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更容易让观众入戏,产生共情。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说,「只要你曾经是个孩子...你就会被这部电影深深震撼」。

当然,这个角度的选择与原著《漫漫回家路》来自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有关。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个视角的选择,是正确并且成功的。

而这部电影让我感到震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又是一部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圈引起极大关注度的,以印度演员为核心、主要故事发生地都在印度的电影。

尽管本片的官方出品国家是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显而易见的,尽管本片描绘了印度社会的一部分黑暗面,但印度方在这部电影上投入的资源,不可谓不多。

而成年萨罗的饰演者,90年出生的印度裔演员戴夫·帕特尔(Dev Patel),也既《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之后,再次受到主流好莱坞的广泛关注,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上一次与印度有关的电影受到这样的关注,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而上一部与中国有关的电影在好莱坞走得最远的,还是《卧虎藏龙》(2000),至于华裔演员在好莱坞的戏路,就更不必多说了。

有趣的是,就在上周,号称中美合拍片的第一次「重工业产品」的《长城》,在全美3200余家影院上映。

至于美国媒体对于这部中国大-片的评价,一个字总结,惨。

这样现象的背后,其实透露出的还是骨子里的不自信。我的美国朋友看过《长城》之后问我,为什么一个这么中国的故事里,要以几个白人为主角?

我也不知道。

而今天,在亚洲文化背景怎么与好莱坞结合的问题上,《雄狮》这部片子,至少在人性的刻画和演员的选择上,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