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大酷刑,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相比之下宫刑非常人道现在人闲来无事,大多也会顽皮一把,总结一番困扰今人的一些“酷刑”,比如“没WIFI”、“挤地铁”之类的,也都赫然上榜。只是,我们在调侃之余,若翻阅史料,查看古时人对“酷刑”的定义,往往会不寒而栗。此时的我们,大多会不禁感概,原来,活在当下是件极其幸福的事。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相比之下宫刑非常人道。

历史上的十大酷刑,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

最流行:黥面现代很多年轻人喜欢纹身,比如在腰上屁股上纹个米老鼠光头强什么的。不过,若是将图案纹在脸上,估计就没人愿意了。但在古时,却有一种肉刑,风靡了数千年,纵贯了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直至清末光绪年间才彻底废除),当然,就是将字案纹在脸上,学名“黥面”。具体的操作步骤就是:得先有个犯人,这犯人还得有张脸,然后在犯人脸上刺字,刺什么字,肯定不是“我是帅哥”之类的,最后涂上墨炭,以示犯人“认证”。而且,一旦刺字,一辈子是再也擦洗不掉。

历史上的十大酷刑,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

譬如,刘邦手下有个叫英布的猛将,出道前曾因触犯秦律,就被处以黥刑,后来当了大官,脸上的字也去不掉,因此史家也常常称之“黥布”。最人道:宫刑所谓宫刑,跟现代武侠小说里的“自宫”意思大抵相近。若说不同,“自宫”强调的是主动性,而宫刑更多地是被动的。古人大多崇尚孝道,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这一刀切下去,听上去确实凶残。其实不然,宫刑这玩意,看似不人道,其实最人道。为什么?因为在古代,一些贵族、士人或者士兵犯了罪,本来是要掉脑袋的,但往往可以用宫刑相抵消。譬如,我们熟知的司马迁先生,走的就是这个程序。

历史上的十大酷刑,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

你看,舍了胯下的“小头”、保了项上的“大头”,还少了风-花雪月的诸多羁绊,余下的时间,不凡看看书、走走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许一不小心就成了司马迁这样的大作家。最折磨:骑木驴这骑木驴,可不是现在的骑木马,在游乐场浪漫地转上几圈,嘴上还哼叽几句“旋转的木马,没有翅膀,但却能够带着你到处飞翔”。这可是一种专门针对女犯人的酷刑(尤其是犯了淫戒的女人)。所谓木驴,还真是木驴,只是这木驴背上,竖着一根大拇指粗的尖木桩,不用说,当审讯或者刑罚女子时,先架着犯人在木驴上绑定,尖木桩直刺下身。而这木驴上,还有机关,就是随着摆动那根尖木桩也会相应伸缩,直把女犯人折腾得死去活来。

历史上的十大酷刑,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

你看,究竟哪个挨千刀的设计了这套装置,一点也不懂怜香惜玉。最快意:狗头铡“狗头铡”伺候,不用说,这是包黑子大人的口头禅,通俗点讲,就是砍头。根据受刑者身份不同,也可能是虎头铡或者直接拉到郊外斩了。当然,砍头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统治者或执法者惯用的刑罚之一,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人命。只是,在刑场上,秋风吹起,仰天一笑,咔嚓一声,人生就OVER了,似乎多了一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快意。你看,这比什么磨磨唧唧的凌迟(后面会提到)等刑罚要干脆的多。比如,近代有位叫汪精卫的“伪总统”,在刚出道时,就对此刑罚量身写了首诗:“引头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历史上的十大酷刑,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八大酷刑

最磨叽:凌迟好吧,接着来谈一下最磨叽的凌迟。这“凌迟”,往往是联动的,后面得跟着“处死”二字。为什么呢?因为遭受此刑的人,想不死都难。譬如,《宋史》对此法就有专门的解读:“凌迟者,先断其支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 具体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先头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通俗点讲,就是用刀片在犯人体上一块一块地慢慢剐,先从头面开始,然后手足,再胸腹,最后折腾的差不多了,在砍头。其实,绝大多数犯人,往往熬不到砍头这关,早已在漫长的前戏中,被千刀万剐成亡魂了。当然,能够“有幸”感受如此刑罚的人,大多是十恶不赦的,譬如明朝的大权监刘瑾,据说,这个哥们硬生生地完成了整个流程,共耗时整整三日时间。最有画面感:车裂再来介绍一种特有画面感的酷刑,叫做“车裂”,民间也称呼为“五马分尸”。也就是说,将犯人的“五体”,即头和四肢,套上绳子,绳子另一端,分别绑定在对应的马车上。行刑者寻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一声发号,马车分别往五个反方向进行牵拉,然后用实践论证了“动力力学”和“人体学”的关系。不用说,顷刻之间,犯人四分五裂,场面相当劲爆。你看,杀人还得宝马配跑车,这阵仗够强大吧。据史料记载,秦国前“变法办公室”主任商鞅就“有幸”感受了一把。最具创意精神:瓮烤所谓“瓮烤”,就是是常说的“请君入瓮”。这个“瓮”,有点像现代沙县小吃店门口摆放的专门炖制炖罐的大陶缸。不过,这“请君入瓮”,可不是请你到沙县小吃里吃炖罐。此法发明者,是唐朝时代大酷吏来俊臣,步骤大致如下,先准备一个大瓮,然后把犯人(往往是提讯的犯人)塞进去,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热,瓮中犯人大多耐不住高温,该招的不该招的全招了,当然,有些体弱的胆小的,就被烧死在瓮里。拿人来煮,有创意吧?后来武则天听说此法,觉得挺有意思,值得推广,颁给来俊臣一个年度最有“创意”发明奖。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来俊臣自己犯了事,武则天倒也“体贴”,觉得应该得让来俊臣亲自体验了一把自己的“专利”,最后烧死在瓮里。最血腥:俱五刑这“俱五刑”,其实和先前提及的“凌迟”,大抵是一脉相承的,都以物理性破坏人体器官为“宗旨”,但又有不同。据说,此法的发明者为汉高祖刘邦的发妻吕后,对付的人,也并非什么不赦之徒,而是她的情敌如意夫人。具体操作流程大概如下,将犯人剁去手脚,割掉鼻、耳、舌,挖出眼睛,这样处理之后,人也不马上死,可能还能活上一段时间,然后要做的,就是将犯人装入盛有“生理盐水”的瓷罐里囚禁起来,以达到对犯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的目的。因此,把“俱五刑”成为“凌迟”2.0版,绝不为过。你看,这女人狠起来,绝不逊于男人。

成语故事

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