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简介,六尺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结局会怎样

作者/吴若愚六尺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结局会怎样。

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历史遗迹叫“六尺巷”,六尺巷长100米,宽2米,地面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一边的房屋曾是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武英殿大学士张延玉的府邸。

关于“六尺巷”的来历,《桐城县志略》这样记载: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便给在朝廷做官的张英写信告知,希望张英能用自己的权力对此事进行干涉。张英看信后,用一首四言诗做了回信,信的内容这样写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完张英的回信后,便根据信上的要求主动为邻居让出三尺空地。张家的善意举动感动邻居,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至今传为美谈。

从道德层面看,“六尺巷”无疑是一段佳话,不过,如果用今天法制的眼光看,要是事件发生在今天,“六尺巷”可能就不会存在了。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没法制可言的,很多事情只能靠道德自律。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今天,要么是一场对薄公堂的官司,要么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打官司的原因是,张英家人需要用法制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会发生的理由是,那家邻居根本就不会去占张家的地盘,起码一个村里出了那么一家做大官的,属于整个村的荣光,即使不去拍马屁,也会敬畏三分,如果那家邻居再懂一点法律,他根本不会去惹是生非。

那么,如果事情确实在今天发生了,张英会不会用一首诗来解决问题呢?回答是否定的。俗话说,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因为现在是法治社会,即使张英的道德水平很高,也想不到用道德的善意来打动邻居,因为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的思维。古代属于道德社会,只能用道德来维护社会。当代社会属于法治社会,必须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权益。因此,六尺巷虽是道德社会的佳话,但在法治社会并不适用。

吴若愚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欢迎添加作者微信公众号:落笔成剑(luobichj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