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票房增速,总体票房增速放缓

原标题:中国电影要学会“过平常日子”总体票房增速放缓 中国电影要学会“过平常日子”。

总体票房增速放缓 中国电影要学会“过平常日子”

尽管春节档票房比去年有所增加,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总体票房增速在放缓。

一直以来,贺岁档、春节档都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档期,今年鸡年春节档更是不负众望,长假7天电影票房达到33.55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同比增长8.66%。那么,这一阶段性回暖,能否带动电影市场持续增长?

在日前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频道《今日影评》主办的“2016—2017贺岁档-春节档研讨会”上,多位电影界、影评界人士围绕影片类型研究,着眼电影创作质量与电影评论建设,对如何带动电影市场持续发展给出了解答。

总体票房增速放缓

2017贺岁档、春节档先后涌现出了《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铁道飞虎》《摆渡人》《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大闹天竺》《健忘村》《熊出没·奇幻空间》等10余部话题影片,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对于“贺岁春节档”的整体情况,鸡年春节档票房虽然实现了8%的增长,但是相较于2016年春节档40%以上的增长,增幅并不算大,同时,专家一致认为,这8%的增长也主要得益于银幕总量的大幅度增加。

“对于春节档开门红,不能盲目乐观。尽管春节档票房比去年有所增加,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总体票房增速在放缓,现在正处在一个困难时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指出。

与饶曙光有着同样观点的还有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他指出,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结束了“粗放式”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了温和增长的“新常态”。

随着三四线观影人群的稳定,电影票房增长已经达到一种瓶颈。在张颐武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将呈现出“厂”字形发展,即自从2016、2017年电影票房达到顶峰后,将开始平稳、缓慢地增长。“电影市场增长乏力,并且不是短期现象。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电影人需要学会‘过平常日子’,把握住新兴观众群体的观影需求。”

发行亟待精细化

春节档电影,相比于票房数字的升温,影片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专家一致认为,在国内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最受关注的春节档电影并未如去年一样出现爆款。“春节档没有一部电影像《美人鱼》那样,基本上问周围人的评价就是还可以,要是没事可以看一看。”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尹鸿指出。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章柏青认为,我国虽有着近50条电影院线、4万多块银幕,但是春节期间基本上放映的是同样的影片,有很多优质院线的优势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影院应该在分线发行、档期发行等方面进行尝试。

万达院线综合管理中心发行企划部总经理金楠结合万达院线的实际情况指出,作为全国最大的院线,万达院线一直想根据影院的实际情况做精细化的发行。“对影院来说,分线发行,让观众找到适合他的影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让喜欢某一种电影类型的观众去观看这类影片,口碑一定不会太差;同样,不喜欢此类电影的人,观影结束后,口碑一定不会太好。”金楠说,各大电影院放映也有一定责任,影院应该采取措施,通过放映不同类型的影片,让每一位观众找到适合自己的影片。

最大危机是需求下降

“电影票房屡次创新纪录是值得所有电影人高兴的事情,但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保持一个清醒、理性的心态,电影人要用影片的品质来培养人们稳定的观影习惯,拓展观影群体,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走上一条高速发展的道路。”饶曙光如是说道。

在尹鸿看来,当前电影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电影消费需求和电影质量供给不足的矛盾。“电影创作者不可一味迎合观众,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真正满足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尹鸿指出,现在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想观众想得太多,想影片本身想得太少。

尹鸿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没有好的电影,已经培养起来的观众观影需求就会下降。所以中国电影最大的危机不是票房危机,而是观众的需求下降。“其实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还是首先要做好电影。我觉得中国的电影现在过于去迎合昨天的观众,由于中国是一个新市场,大部分的观众是新观众,新观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变化速度比任何成熟市场的观众都要快。”在他看来,做好故事、人物、情感,加上节奏和强度,找到观众的根本需求,中国电影才能与中国观众的需求相符。

饶曙光认为,电影人要用影片的品质来培养人们稳定的观影习惯,拓展观影群体,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也提出:“要让观众觉得掏了钱进去欣赏这部电影不后悔。”

构建良好舆-论生态

“中国电影处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艰难时刻,我们要给电影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舆-论生态,让电影评论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支撑性的力量。”饶曙光认为,业内不仅应该以宽容心对待电影评论,更应该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和预判,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来引导电影市场健康发展。

在章柏青看来,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批评分寸和观众口碑这三大要素正在逐步走向一致。“影评人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观众和电影爱好者从理性角度评价影片,用理性的声音为中国电影发展营造健康的舆-论生态。”

对于2016年年底引发社会关注的“影评之争”,饶曙光表示,电影管理界、业界、批评界和观众之间缺乏沟通的渠道,希望能够搭建桥梁,让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实践发生良性的、有效的互动。

在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制片人崔菲看来,在当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电影的看法、观点时,电影批评和电影评论便进入了一个新的特殊时期。春节档中《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的好口碑带来的票房“逆袭”,证实了电影评论的力量是可以影响市场的。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