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与越狱有关的电影(电视剧)都这么好看呢?我最近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在三年前,看电视剧《越狱》在三个月前。今天看了《洞》(《LETROU》),看完后直说:“受不了,为什么与越狱有关的电影都这么好看呢?”国外电影影评:《洞》。
DVD封套上的介绍很好,我抄一下:“一群被关押的犯人计划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逃狱行动,他们决定在牢房的墙上挖一个洞,影片围绕他们挖洞的过程展开,但这群犯人的空间和行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本片是法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黑色电影之一,犯罪片大师雅克·贝克起用了一班名气不大的演员,将《洞》拍成为一部经典越狱片,不但情节丰富、引人入胜,而且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艺术杰作。”
对于这个介绍,除了在牢里他们是从地上开始挖洞的之外,其它的我都没什么意见了。当然,我不熟悉导演雅克·贝克(Jacques Becker)(我一个导演也不熟悉),但是我相信这个介绍的后半段——这部法国电影要不是艺术杰作,那所谓的“艺术杰作”一定是变-态的,只有观众也变-态时才能欣赏。
我在网上查阅别人写的影评,发现《洞》的影评都很好看。其中一篇有一句是这么讲的:“很多商业化的越狱电影都强调人类有对自由的渴望,而《洞》则纯粹地强调人性”,真是一言以蔽之啊。
Gaspard在越狱前夜陷入一个困境:不出卖朋友就不得不逃亡,逃亡后就成了一个真正的逃犯,而他马上因为意料之外的原因可以光明正大地出狱了;出卖朋友,可以得到正当的自由,但是,这是一群很好的朋友:他们讲义气,互相帮助,聪明能干,于自己也可称是患难之交。这世界要是没有这样的好朋友,真的很没有意思。
如果我是Gaspard,我会怎么做?不知道。
Cassine与Gaspard是一个对比:由于担心老母亲会受到致命的惊吓,Cassine决定帮伙伴挖完洞却不越狱(电影强化了这种对比:Cassine虽然放弃越狱,但他很渴望外界的生活,他也差点死于挖掘中的塌方,这样的人却决定不越狱)。但这也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你不能因此要求Gaspard放弃一个正当的权利。此外,Gaspard在困境出现前有一个逃跑的机会(这故事真过分啊!),同样是基于义气,他和Borelli从自由边缘回来通知其他同伙工程已经成功。所有这一切,都是电影在加剧人性斗争的激烈程度。
名谚说:有所得必有所失,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但现在问题还要复杂:得失选择与道义相关。熊掌与鱼不可得兼,我可以安于现状,可是如果得我所得伤我亲友,怎么才能安于现状?
我听说法国人很浪漫,但是这看来不影响他们进行哲学思考,这部电影很哲学,就像萨特或加缪的戏剧与小说。哲学思考有正确答案吗?不好说。电影结束时一句“可怜的Gaspard”,也不是问题的答案。
虽然本片在IMDB上的票数在我写本文时只有1,828票,而《肖申克的救赎》有247,811票,后者是前者的130多倍,但我要说,讲越狱的电影,可以不提《肖申克的救赎》,不可不提《洞》,这确实是一部“真正的艺术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