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经典【心灵鸡汤】:继续向前吧!这是我能决定的事情,也是我可以马上付诸行动的事情,偶尔偏离自己熟悉的轨道,让自己陷入自己不能掌控的状态,也是一种了解自己的方式。今日看点:三国中孙刘两家是否真正的联盟过?。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三国鼎立、孙刘联手抗曹的形式,真的是这样么?在利益与实力面前,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骑兵
孙权与刘备本来是属于天南地北、两不相干的两个人。刘备从织席贩履到参加平叛黄巾起义,再到成为一方霸主(占领西川之前),都是在长江以北进行活动的;而孙权可以说是江东的“坐地户”了,两人在曹操占领荆州之前没有丝毫的瓜葛的。
诸葛亮与鲁肃
后来在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着号称百万的雄师(实际上只有八十三万)南下,这也间接的提供了孙刘的合作机会。刘备败走新野,在诸葛亮引荐和鲁肃的支持之下和孙权搭起了关系,进而两大政治集团开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了六七十年之久。
周瑜、诸葛亮、鲁肃
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出,孙刘之间的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刘备南下长江到关羽失荆州,这是刘备依附孙权时期;第二阶段从蜀汉失荆州到邓芝出使东吴,这一时期是矛盾激化和对立时期;第三阶段是从邓芝出使东吴到蜀汉政权灭亡,是相对缓和时期。
鲁肃
赤壁大战之前,孙权、刘表的实力水平相当于地方军阀,而刘备只是客居新野,能有多少军队么。退到吴境之后,孙权曾问过诸葛亮兵力的情况,诸葛亮回答说“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意思就是说,从长坂之战退下来的战士,再加上关羽的水军有一万多人。如果再加上刘琦的江夏战士有两万多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刘备是求着与孙权联合的,实力弱了,肯定达不到目的,所以这里面有多少虚报的成分可想而知。
而当时孙权的有多少实力,虽然没有明说,只是提到周瑜请调了三万精兵与曹操隔江对峙。三万人肯定不是孙权的家底,其他地方肯定还是有部队的。那孙权到底有多少人马呢,应该和刘表的实力差不多(要不然早就被灭了)。另外《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也提到了这样一段话“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大体意思就是说刘琮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得到了刘表的几十万的队伍。从这也可以侧面的了解到孙权的人马也应该有几十万。
周瑜、鲁肃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实力决定一切,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根本谈不上联合,只能算是依附孙权而已。如果这样算联盟的话,那刘备依附曹操、依附刘表的时候是否也应该称为联盟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孙刘联盟只不过是刘备的一厢情愿而已,目的显而易见,就是抬高自己。在刘备依附孙权期间,虽然双方有共同的敌人——曹操,但是二者的矛盾也很突出。从孙权角度来讲,他原本的打算是收编刘备的队伍,而且把妹妹也许配给了刘备,而且从《庞统传》和《周瑜传》都可以看出,孙权当时想把刘备扣留在江东,并将刘、关、张分开,分而治之。
孙权与刘备
刘备也有自己的算盘,他一方面想和孙权抢夺荆州,另一方面当东吴想借道荆州进攻益州的时候,刘备也是百般阻挠。有矛盾就必然会爆发冲突,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刘备出川进攻公安、益阳,重新夺取了荆州。所以孙刘所谓的联盟是不存在的。
刘备出兵益州
从建安二十三年开始,孙刘之间便陷入了战争的泥沼,荆州战役与夷陵之战。在此期间,孙权已经向曹操代表的汉政权称臣,此举的真正目的也是准备放手一搏,跟刘备大干一场,清除他在荆州的势力。可以说这两大战役直接导致了三国后期格局的产生,也使刘备取江南,再北伐的梦想破灭,蜀汉自此只能偏安西隅了。
关羽
其实,孙刘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都不断,《三国志 蜀书 刘璋传》中记载道“先主迁璋于南郡公安,尽归其财务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丞相诸葛亮平南土,阐还吴,为御史中丞”。这段话主要是讲,一是,刘备夺了益州之后,将刘璋安排到了公安。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杀了关羽之后,封刘璋为益州牧;二是,刘璋死后,南中的雍闿造反,投降东吴。孙权让刘璋的儿子刘阐任益州刺史,在交州与益州的边界地方设点,也就是在今天的越南境内,准备从这里进攻西川。等到诸葛亮平定了南方之后,刘阐才跑到了东吴境内,做了御史中丞。从这两件事情不难看出,蜀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民族问题,其中穿插着各种地域、政治等因素,一直到如今也是问题不断。从当时的情形不难看出,东吴方面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来不断消耗蜀汉的内政,以备图谋。
诸葛亮与孟获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就开始着手解决蜀吴之间的矛盾,通过邓芝出使东吴,两国达成了和解。两国约定,以函谷关为界,东部豫、青、徐、幽归东吴;西部的兗、冀、并、凉归蜀汉,并递交了盟约。这个盟约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之上,实际双方从来没有相信过,两个当政者连面都没有见过,谈何盟约。邓芝在第二次出使东吴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很容易说明双方的态度。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吴蜀两国平分天下,老百姓因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不是很好么?邓芝回答,大王您说错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等咱们灭了魏国之后,两国的君主给为内政,大臣们也各自尽忠,但是将士们会提起战鼓,奔赴战场,那时候战事将会拉开。
邓芝一句话就道出了蜀吴两国盟约的本质,只有对手,没有朋友,双方也只是在魏国强大的压迫之下的一个权宜之计罢了。孙权听后,仰面大笑,说人们常说的坦诚相见,指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孙权的话很明白的表达了双方的立场都是一样的——互不信任。
陆逊
后来,蜀国大将军蒋琬在对刘禅的上疏中提到“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就是说,我们多次约东吴一同北伐,结果东吴多次爽约。无独有偶,东吴的步骘、硃然也向孙权上疏,从蜀国回来的人说,西蜀打算背盟,与曹魏交好,正在建造船只,修缮城防,并且蒋琬听说司马懿南下,不但不出兵北伐,还把部队从汉中向成都收缩,蜀国和我们反目,希望我国多加防范。后来,他们的提案被孙权给否决了,完全是不存在的事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东吴对结盟的态度。
邓艾灭蜀
后来西蜀被邓艾、钟会灭了之后,东吴以救援为名义,进攻巴东。巴东太守罗宪谴责东吴“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微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意思是说,蜀吴是盟友,蜀汉有难的时候不来解救,还要攻打我们,蜀汉灭亡了,吴国能坚持多久,我们难道会投降东吴么!罗宪最终投降了晋。
钟会
蜀吴从没有真正的联盟过,有的只是利益的驱动。魏国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先灭蜀,再灭吴,逐一击破。
【看累了,开心一刻】
中午吃饭,隔桌的情侣吵起来了。 争执几句后女的大叫:“我不要听!我不要听!” 我心想这下有好戏看了,看这男的怎么解决。 然后听到那男的大喊:“好好好!依你!不要听装的……服务员!来大瓶装的可乐!” 女的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和好了。
自古评论出人才,如果您是人才,请说上一句?若回复1祝您身体健康.回复2祝您事事顺利,谢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