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说:死,澌也,人所离也。澌一般的解释就是尽,意为水走到了尽头,放在这里来说,便是人总归有一死,死亡主题在文学创作当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鲁迅作品集当中,对于死亡的描写也是不可胜数。
鲁迅《呐喊》、《彷徨》、《狂人日记》、《药》都用了大量的篇幅去人物的死亡,祥林嫂的死亡的起点应为鲁四老爷“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可见是一个谬种”的咒骂,在漫长的生活演变,祥林嫂最终走向了死亡。
对于死亡鲁迅是向死而生,早已经看透了,正如1926年鲁迅在《影的告别》中所写的那样:有所不乐意的天堂,有所不乐意的地狱……我不如彷徨于无地。在“不愿”的苟活中。
就在10年后,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上海去世,终年55岁,不久之后,鲁迅去世的消息就轰动了整个上海,上万民众也是自发性的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来送行抬棺的人也是各界当中的精英。
关于鲁迅之死,有一些争议,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可能突然暴毙呢?外界流传的死因为肺病,鲁迅喜欢抽烟,烟不离手,也经常咳嗽,其子周海婴也曾撰文,是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虽然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鲁迅确实是有肺病的。
鲁迅真正死因是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严重气胸,至于日本医生有没有耽误治病,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在鲁迅离世之前,他就感觉到自己有些体力不支,他就留下了一些遗言,遗嘱很少,只有简单的七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除了第五条之后,其余的遗言都十分符合鲁迅的个人风格,对于死亡,他是不惧怕的,只是怕时候麻烦别人,所以提出尽快完成丧事,奈何一代文坛巨擘去世,自然免不了要掀起一阵风波。
鲁迅留下的第五条是专门留下年龄尚小的周海婴,若是孩子没有什么才能,千万不能从事文学家和美术家,鲁迅自己就是文学家,他懂得这条路并不好走,他撰文多年,很少会提及日本和老蒋。
加上鲁迅自己也留过洋,还编写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许多人都认为鲁迅是一个“亲日”派,但鲁迅去世的前两个月,他写下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长文:无条件地加入这(抗日)战线,那理由就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至于美术,鲁迅自己也是写过一些关于美术的文集,他深知其中的内涵,并不比文学要简单,两者都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沉淀,不然难有大出息,周海婴也听从了这个告诫,选择了无线电技术,继续为国家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