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历史战争片的朋友们都对剧中打仗的武器抛石机非常好奇,历史上的抛石机真的是电视里面的这种样子吗?抛石机的原理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历史上的攻城武器抛石机原理揭秘及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攻城武器抛石机。
抛石机,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但在《赤壁》等国内影视剧中出现的抛石机在结构上似乎照搬《角斗士》等西方电影。
中国古代抛石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接以人力拉绳。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两三百。那种利用绳索、皮革、筋等材料的扭转来转动的木杆进行抛射的抛石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它虽然可以节省人力,但射速慢,制造工艺更复杂,易受潮湿等气候因素影响。及时利用重物代替人力拉绳的抛石机,也是在元代襄阳砲时才有的。
而且中国古代抛石机有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了一种“先进技术”,那就是皮兜。一般来说,抛石机的杠杆越长,射弹的速度才能越快,威力越大。但是以为增加杠杆的长度,又会带来自重、强度等问题,不仅浪费更多能量,还可能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杠杆太细长,所以要加粗,加粗后更重了,强度又不够了。
我们的祖先聪明的用绳索和皮兜来延长杠杆,这样即降低了自重,又加长了力臂,大大提高了抛石机的威力。在《武经总要》里,就明确记载了这种结构的细节。当然在三国时期,抛石机是否已经进步到这个阶段还没有确切答案,导演为抛石机加一个绳筐的做法不能算错。单只用五六个人就把一个大油罐或石头抛出几百米外,则明显违反了高中物理知识。
《武经总要》的单梢砲,需要40个人拉绳。下方托在地面的就是两根皮绳,称为弦子,中间是一个皮窝,顶端各有一个小环。《赤壁》中只用六根绳索拉动抛石机,砸过去的效果却像炮弹。不能不说,太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