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物价怎么样,唐朝的灭亡与当时的物价有关吗

说起大唐盛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唐朝的繁荣更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唐朝的物价怎么样?唐朝的灭亡与当时的物价有关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张中行在《负暄续话》的《物价》一文中写道:“这个‘价’是个抽象物,身份要靠数字来表示,钱币来体现。我记忆中的第一次看到钱币当是皇清与民-国之间。农民住在农村,家风还是十足的旧式。我随着我母亲住在北房西间,室内西北角整齐地垛着约有二尺高的成串的黄铜制钱.....到我上小学时期,共和体制已经积累了几年历史,现在回想,就我的家乡说,变动最快的应该说是钱币,其次才是有些激进派的男人剪去发辫。制钱不用了,零星开销用不再有方孔的红铜币,俗名‘铜子儿’”。

社会大变动,从前的钱币一夕之间,变成废铜烂铁。但是当时的物价虽然有变化,却并没有特别大的波动。按照张中行记述,当时亲友家有婚丧嫁娶,一般关系的礼金是八枚或者十枚铜币。“即现在的八分或一角”。(负暄续话成书于八十年代末期)等他到北京大学念书时,学校包月的伙食费也不过六块钱。不过,四十年代末期,物价变化简直堪比现在津巴布韦,“一袋面粉最高价曾到35000000元”。有高的,自然有低的。到了五十年代末成立人民公社,吃食堂期间,据说十元人民币就可以“将自己住屋摆满紫檀红木家具,其中甚至还有明朝制的。”

这种起伏剧烈的物价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中国人走过的历程。如果我们继续往回看,譬如,伟大的唐朝,又有一番特别的意义。

唐朝的灭亡与当时的物价有关?

唐朝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开始,一直到唐玄宗天宝末年,在长达一百二十余年里,社会稳定,天灾不多,所以农业获得大丰收,物价极低,人民丰衣足食,成为唐朝以至于后世称道的盛世。《新唐书》的《食货志》中记载:“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粟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到了高宗永徽五年,当年更是大丰收,雒州一斛米只有两钱半,粳米一斗十一文。最高顶峰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户计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

唐朝前期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富裕程度,除了政府较为清廉,政治开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段期间内,极少有天灾。中国本来是个多灾的国家,水灾、旱灾、蝗灾,层出不穷,但是在唐朝前期虽然偶有灾荒,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自然的恩赐,让唐朝迅速崛起。另外,唐朝的物价低还有一个原因,是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而造成了物价的下跌。从实行两税制后,所有赋税应征的匹帛丝绵统统计价输钱,更加使得钱重物轻。由于铜钱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但是又异常短缺,在货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物价必然日益下跌。

唐朝的灭亡与当时的物价有关?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前后期判若两个世界。唐朝前期的繁荣到了天宝末年化为灰烬。人祸引起天灾,天灾又加重了人祸。农业生产停滞,粮食紧张,各地物价开始扶摇直上。社会凋敝不堪。灾害越来频繁,饥饿的人群愈来愈多,但是粮价也是越长越高。《新唐书》中记载,自从两京陷落后,“民雾耗弊”,整个天下变得毫无生气,老百姓被兵匪劫掠,一斗米涨到七千钱。唐肃宗乾元元年,安庆绪失败逃到邺城,郭子仪率军围城,从十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二月,城中人没有粮食,开始吃人,一斗米价格涨到了七万,老鼠一只可以卖到数千钱,喂马的草料只能用倒塌的土墙中麦来代替,到了最后,连麦都吃尽,开始用淘洗过后的马粪来喂马。

如果说围城战事,导致米价高昂属于特殊情况,但是,后来即使战争结束,粮价依旧高昂。唐朝广德二年,“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城斗米值一千文,蝗食田”,“是秋,蝗食田殆尽,关辅尤甚,米斗千钱。”永泰元年,“庚子,岁饥,米斗千钱,诸谷皆贵”,“是春大旱,京师米贵,斛至万钱”,七月时,久旱,京师米斗一千四百,他谷食称是。”

从天宝十三年开始到五代初年,一共一百五十年左右,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粮价上涨的趋势。“安史之乱”导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战争结束,持续的自然灾害乘机肆虐,经济越不好,政治越腐朽,互相循环影响,使得物价不停上涨。有时候粮价超过平时的数百倍、数千倍,特殊情况下,甚至超过数万倍以上。粮价如此高,无钱的百姓,只好“人相食”。唐朝就在这种不停的涨价间,最后走向灭亡。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