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夺门之变,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明朝是怎样度过多事之秋的

相信大家对于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夺门事件都不陌生,对于夺门事件之后的历史发展网友们更是好奇心满满,那么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明朝是怎样度过多事之秋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由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谋发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又一次登上皇位。英宗一复位,就提拔李贤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不久后,又将李贤升任吏部尚书。李贤升得快,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端正凝重,处理政事公正无私,“土木堡之变”之前的英宗已经深有领教。而英宗第一时间还提拔了另外一个人——彭时。

揭秘: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明朝是这样度过多事之秋?

彭时也令英宗印象深刻,因为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会试第三名的彭时参加廷试时,正是被英宗钦点为状元的。英宗很快命彭时入内阁,兼翰林学士。如此一来,李贤与彭时成为“并肩作战”的同僚。然而,一开始这两人并不和-谐。

彭时为人耿直,说话直肠子,跟李贤讨论政事时,根本不顾李贤资历比自己老,心里有啥说啥,俩人意见不合时,彭时甚至不惜红着脸跟李贤据理力争。遇上这么一位同事,李贤也暗自叫苦,一言不合就开撕,以后还怎么共事?不过,很快发生的一件事,让李贤改变了对彭时的看法。

揭秘: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明朝是这样度过多事之秋?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复位后大赦天下。不久后,慈寿太后上尊号,下诏布告天下,这让李贤跟彭时又产生了不同意见。彭时想请皇帝推恩,大赦天下;而李贤却反对,认为一年内两次大赦会导致为政过于宽松,不利于当时的统治。两人相持不下时,皇帝说,要不彭时也说说理由?彭时答:“我说的大赦,主要意思是想推行优待老人的制度。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予诰敕,百姓八十岁以上的给冠带,这样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正确打开方式。”彭时的回答不仅令英宗怒赞,也让李贤不得不佩服。彭时尽忠献纳,也是皇帝可以倚重的大臣,李贤由此改变对彭时的看法,开启了两人惺惺相惜、你帮我助、共同辅佐英宗的道路。

“夺门之变”后,石亨等人自恃功高,在朝中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终于引起英宗的不满。英宗重新反思“夺门之变”,并问李贤怎么看这件事。李贤劝英宗:“再不要提‘夺门’二字了。景帝当时已经病重,又没有儿子,皇位自然还是陛下的。是那些小人为了自己的野心,无中生事发动这么一场杀戮。”英宗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彭时支持李贤的说法:“李公的话很对!”不失时机地投上一票。还有些迟疑的英宗,看到自己恩宠的两位大臣都如此表态,这才下定决心收拾残局,下诏以后不许在奏章中提“夺门”字眼,铲除石亨、曹吉祥等人,并一举革除因“夺门之变”而邀功的四千多人,可谓大快人心。

揭秘: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明朝是这样度过多事之秋?

后来,有人心怀不轨地离间英宗与太子朱见深的关系,英宗被迷惑就起了废太子的想法。又是李贤与彭时二人力劝英宗,太子是国之根本,一定要三思而行。英宗听从两人的建议,保全了太子。一场国家灾难终于被化解于无形。

揭秘:明英宗“夺门之变”后,明朝是这样度过多事之秋?

不仅彭时完全支持李贤的主张,对于彭时的建议,李贤也极力赞同。

有一时期,锦衣卫指挥史门达弄权,手下人到处飞扬跋扈,恶事作尽。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李贤站出来几次请求英宗管管这事,没想到英宗不仅不理,还让门达去告诫李贤。门达得势,更加有恃无恐,干脆借故陷害李贤。英宗受了盅祸,准备把李贤治罪,并放出话来:“罢免了李贤,我以后就专用彭时。”彭时听说后,并没有因为将独受皇帝重用而大喜,反而立即入朝见英宗,冒死进谏:“李贤有经世济国之才,皇上怎么能听信小人之言,将他罢去呢?”顺便还威胁了一把:“如果皇上不用李贤,那我彭时也不干了!”英宗被此话一激,如梦方醒,重新启用李贤。

彭时赞赏李贤:“李公有经济才。”李贤则赞誉彭时:“彭公,真君子也。”彭时和李贤,这对相互钦佩的内阁大臣,用自己的智慧,齐心同力辅佐英宗,引领英宗在“夺门之变”后,一扫盘桓在朝廷之中的奸佞之气,听信纳谏,清明执政,并平稳交接政权,顺利走出了大明那段多事之秋。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