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秦国,那就先说说秦国的宗室。秦国的宗室姓嬴,赵氏,后来也称秦氏,远古八大姓之一。
别太小看了这些远古大姓,女、姬、姜、嬴、姒、妊、妘、娮、姚。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祖先造父封赵城,因此为赵氏。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 。
不过史记中确切记载的是伯益,司马迁《史记》“昔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舜帝赐他为嬴姓,只是命他继承了少昊氏,担任嬴姓部落的首领,并非嬴姓始于伯益。
伯益是个悲哀的人,本来众人推举他做大禹的继承者,可惜大禹的思想已经进步到奴隶制度去了,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很大的扶持,于是大禹死了以后启夺了伯益的江山,开启了夏王朝的统治,自此“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言归正传,西周时嬴氏的祖先非子善于牧马,被派往陇西之地为周王朝牧马。
后来周幽王时期(公元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
秦襄公八年(前770)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襄公十二年(前766)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
秦文公三年(前763),率乘七百"东猎",以年时借猎迁徙,中途与戎、狄浴血奋战,四年(前762),秦获"千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
秦占领"千渭之会"后,在此筑城。文公十六年(前750),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岐西地域。五十年(前715),文公卒,宁公(宪公)继位,秦由"千渭之会"迁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镇),灭毫,占其都邑--荡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兴平之界)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今宝鸡县阳平镇西太公庙)。
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于雍(今凤翔西南)。此后,雍城即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
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这里也是老秦人的根基之地,嬴氏的祖地,最后的避风港。
那为什么秦国在灭亡之际不退回这个祖地呢,这里可是秦人势力最集中的地方,嬴氏的精髓所在。
秦国先前之所以战无不胜,即使败了很快也能恢复元气,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有着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他们有着强烈的归属感,所谓“纠纠老秦,共赴国难”正是如此。而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将老秦人一批批派到天下各地,在咸阳迁徙了六国贵族,造成了老秦人赖以生存的、不灭的魂丢了,所以秦被灭,而秦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也有这样说的:秦的贵族死了,谁来带头造反作乱,当然不用担心秦人作乱。然后是楚汉相争,经过一片混战,国家统一为汉了,大家珍惜太平生活,所以就平静的生活了下去。
还有一个观点是:秦朝的残暴,导致秦国原先属地的人民也是离心离德,同时在秦朝末年的战争中秦朝本身的属地人民也遭到了惨烈的屠杀和破坏。秦故民四处奔逃,淹没在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之中,所以也没有复兴秦国的民众基础了。